可以推荐一本书给我吗?

发布于: 2025年9月20日 分类: 助眠资讯

回答作者:半夏微晴

最近我在读《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分为上下两册,作者是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的赵林教授。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

在没看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是冲着赵林教授的名声和“古希腊文明”这两者的名声去的。

1.赵林教授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博导,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曾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出任数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全国大专辩论会主任评委。

武汉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大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有上过武汉大学。”

所以,像我这种当年报考了武大却没考上的人来说,能有读一读武大知名教授的书的机会,那是不容错过的。

2.“古希腊文明”虽然不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但它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力可是杠杠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神话的宙斯、赫拉、波塞冬、雅典娜……

古希腊的雕塑、建筑……

光是这些名字,任谁听了,也会有浓浓的好奇心吧?

虽然古希腊被古罗马“消灭”了,但古希腊文明对西方的哲学、艺术、文学、建筑……却始终没有真正断绝过。

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的那句话——“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

古希腊文明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确实非常深远,从文学到艺术,从宗教到科学,几乎无处不在,都可以在希腊文化中找到源头。

那么,对于我们身处东方,在东方文明的浸润中长大的人来说,西方文明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也可以说是神秘的,相信很多人也与我一样,对古希腊文明抱有好奇之心。

尤其在进入现代之后,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东西方文明在摩擦中不断交流、融合,又由于目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现状,我们同样也在接受许多源自西方的文化、习俗等,那么,了解一下“古希腊文明”这个“西方文化的源头”确实也是有必要的。


以上是我没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的想法,而在我开始看这本书之后,我就更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了。

1.虽然内容博大完备,但表达却清晰易懂

不得不承认啊,虽然我一直很喜欢历史、文化类的书籍,但看到任何一本“大部头”的时候,心里也是有点厌恶的,毕竟它意味着要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去读,而且往往这种大部头的文化类书籍都比较“学术”风,比较晦涩难懂,就是看两行字就有五六个注解要去查阅那种。

于是,抱着一些些惶恐的我,翻开了《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好在,看了一页之后我就放心了。

与其说它是一本“学术”书,倒不如说它是一本“教案”或“演讲稿”,特别适合普罗大众。

下面让你感受一段——

“在希腊城邦时代,这些不同的神话体系相融合,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的神,一种是上流社会崇拜的奥林匹斯诸神,另一种则是普通百姓崇拜的主管劳动生产的神。与上流社会崇拜的奥林匹斯神族相比,主管劳动生产的神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比如,农神大潘,长相丑陋,地位卑微;酒神狄奥尼索斯,通常是一副半人半羊的猥琐形象;农神得墨忒耳,尽管在民间很受欢迎,但在奥林匹斯诸神中的地位并不高;还有宙斯和赫拉的儿子、锻造之神赫淮斯托斯,经常遭到众神的嘲弄,他的妻子就是那个风流妩媚的阿佛洛狄忒,常常红杏出墙,给他戴绿帽子。
所以说,希腊神话实际上是由这两种不同的神话体系构建的。正如在中国,自古以来,儒家知识分子、士大夫崇尚的是儒、释、道,而民间百姓信仰的却是妈祖、财神、关公、土地爷。”

里面完全找不到一句晦涩难懂的话,语言还很美!也就是说,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在听赵林老师讲课,虽然经常旁征博引,但说的都是你能听懂的大白话,而且这大白话还是优美的,还是抑扬顿挫的。

它不是平铺直叙地给你介绍古希腊文明如何如何,而是用了很多的对比、类比来帮助我们理解。

比如,通过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比,引出古希腊文明的独特之处,通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对比,彰显出古希腊文明的“浪漫”特性。

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读物,不是从头到脚地给你讲解古希腊文明如何如何,而是分门别类地进行介绍。

比如,从古希腊文明的简介开始,引出了古希腊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慢慢过渡到几个古代王国的考古发现,再引出希腊神话的内容,然后一步步地介绍古希腊在哲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最后回归到古希腊文明发展的落幕。

由点到面,再回到一点,这样的设置,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思路能始终保持清晰,不会被历史记载的各种细枝末节的数据牵着鼻子走。

而且里面还有许多有趣、新鲜的表述,会让你耳目一新。

比如,赵林教授这样写道——

“古希腊城邦文明的发展模式与后来的古罗马文明完全不同。古希腊的发展就像是一直追着海浪航行,勇敢的希腊人如同一个个富有冒险精神的水手和商人,沿着爱琴海、地中海的海岸线一点点地扩散自己的文化影响;而古罗马的发展模式则像是盛放的烟花,中间先开花,再向四面八方膨胀、覆盖,试图笼罩整个世界,将全世界都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这种差异恰恰体现了希腊分离主义与罗马帝国主义之间的文化分野。”

2.来自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

看书的自序可知,作者赵林教授对古希腊文明实在是非常爱好,他为此研究了40年,还曾10次实地考察访问曾受到古希腊文明映照的核心地区和国家,所以这本书称得上是研究古希腊文明所积累的一手资料,而不仅仅是故纸堆里的研究和纸上谈兵而已。

以此照见古希腊文明的上下2000年,走近雅典卫城、德尔菲遗址,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荷马、梭伦、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领略古典之美的好机会。

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感兴趣,那么这本《古希腊文明的光芒》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著作,强烈推荐给你。

链接放下面,方便有需要的小伙伴哈!

如果你有其他疑问,或想和我分享你的感受,欢迎给我评论和私信哈!

最后,体谅我码字不易,请你给我点个赞,好不?

回答作者:读药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你觉不觉得,人似乎自带设定好的程序,反复遇见类似的情景、出现相同的行为和感受?

比如,有人无法拒绝关系不错的表姐借钱,也不敢对上级的加班要求说不。有人觉得自己太胖、没去名校、没拿到更高的工资,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人谈恋爱总遇到暴躁或者有其他缺点的人,痛苦却又无法摆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改变糟糕的局面?心理学家吉塔·雅各布提出,这一切可以用图式疗法解释和改变。

吉塔·雅各布是心理治疗师,用图式疗法帮助客户寻找内在行为模式,拿回人生的掌控权。她将多年经验写成《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0次与10000次》介绍图式疗法的基本观点、如何识别内在行为模式、如何改变反复出现的局面。

1图式疗法

“我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都受各种行为模式的牵引,我们的弱点和强项也都深藏其中,这也是我们一直跑进同一个死胡同的原因。

人反复出现某些想法和感受,比如总是感觉被排斥,觉得自己不够好,想讨好他人,这都是因为人的性格内在部分。这些内在部分因人生早期经历形成,包括“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和“成人自我”。它们就像预先写好的程序,让人仿佛机器一样,出现对应运行结果。

内在小孩包括受伤的内在小孩、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幸福的内在小孩。当受伤的内在小孩出现,人会害怕、无助、羞耻等。当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出现,人会愤怒、冲动、倔强等。当幸福的内在小孩出现,人感到幸福、安全。

内在审判者包括苛刻的内在审判者和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前者通常在成绩、情感上对人要求过高,后者则贬低自己。

应对方式包括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顺从让人不敢说不,成为老好人。回避让人容易对游戏、小说、酒精等成瘾,借此避开不想面对的东西。过度补偿让人傲慢等。

成人自我是非常健康的部分,能让人理智成熟地应对事情

每个人身上的内在部分都不同,因为人的童年经历不同。童年时的自己、社会规范、接触到的其他人,是人生脚本的联合编剧,共同写出人的内在部分,而后影响其一生。

2识别内在行为模式

回忆童年早期,你什么时候出现过与现在类似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可以找到根源。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主角蛤蟆面对父亲的老友獾时,总是被挑剔教训也不敢发火。为什么会这样呢?蛤蟆和咨询师一起探寻童年,发现自己在儿时面对父亲即是这样。蛤蟆把幼年受伤的内在小孩,带到与獾的相处中,总感到愤怒委屈而不敢反抗。

受伤的小孩让人难过,被宠坏的小孩让人情绪失控。很多孩子一哭闹,妈妈就会哄。哭闹和获得别人的妥协之间形成联系,长大后他们用发脾气应对事情。这是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在起作用。

受伤和被宠坏的小孩,是需要治愈的。而幸福的小孩,能治愈自己和他人。《国王的排名》中,大王子波吉又聋又哑受人欺辱,却始终热爱这个世界。他会亲近强盗卡克,为了和对方说话主动把新衣服给对方。

波吉善良,是因为他的世界有光明。他幼年丧母有了后妈,但是后妈并不恶毒,会为他疗伤,为了让他不哭去治疗小蛇。他有幸福的内在小孩,被人善待,也善待他人。

上述三种内在小孩中的受伤小孩比较特殊,它的出现常常伴随着内在审判者。内在审判者让人觉得自己差劲、难看、能力不行。

吉塔·雅各布提到,“没有人一出生就会拒绝自己,是别人在我们小时候教会我们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并且我们直到成年后也没有忘记这些。”

很多女孩体重正常,但她们总觉得自己胖。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她们被灌输过瘦才好看的思想。同学会嘲笑胖的人,男朋友会因为更瘦的女孩和自己分手。渐渐地,她们认可瘦,害怕胖,甚至苛责自己不够瘦

面对内在小孩和内在审判者施加的压力,人们通常有三种应对方式: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

领导让加班,有些员工即使不愿意,也不敢拒绝。他们常常过了下班时间,还在无奈地工作。这是顺从。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遇到过回避型的来访者(寻求心理治疗的人)夏洛特。夏洛特想建立亲密关系却又害怕,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喝酒上,最后酒精上瘾。

《0次与10000次》有这样一个案例。斯文曾遭受暴力,他认为要避免挨打就得先攻击,但他周围其实没人想打他。这是过度补偿。

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在童年都能找到根源。这些方式虽然有害,但曾让幼小的孩子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保护,长大后也一直存留。

受伤和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都可能让人陷入负面情绪和处境中,而成人自我让人冷静应对一切。

Ted上有个演讲《如何掌控你的空闲时间》。演讲者想采访一位运营企业的妈妈,那天是周四早上,但这位妈妈没时间和演讲者说话。是因为这位妈妈要管理企业、照顾孩子吗?不,是因为天气很好,这位妈妈想散步。她拥有强大的成人自我,知道做什么是自己的自由。

不同的内在部分会在生活中反复出现,也许你觉得很奇怪。此时,不妨仔细回忆童年,去寻找根源。

3如何改变

你已经知道人的内在有哪些部分,每种部分有什么表现。接下来就是进行改变。我们以内在审判者为例,进行讲述。

  • 目标

你想改变什么,就制定对应的目标。比如让内在审判者闭嘴,不再贬低自己。

  • 清点

内在审判者会对你说哪些话?这些信息来自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觉?通常出现在什么情况中?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 反对

内在审判者说,你差劲、做不成事情。这些话有没有被反驳过?你可以收集正面反馈,比如有人夸你做事很仔细、做什么都会成功,写成日记。你也可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很优秀”“你很努力”“你很强大”。

  • 减少有害信息

你可以用物品提醒自己拒绝某些信息。比如用卡片写个NO,让习惯顺从的自己开始说不。

除了上述方法,《0次与10000次》还提到应对其他有害内在部分的方法。总体而言,都是确定目标、进行梳理、采取对应措施。你可以对照着书行动。

吉塔·雅各布的《0次与10000次》让人知道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感受、思想、行为从童年而来,源于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成人自我这些内在部分。我们需要治愈受伤和被宠坏的小孩,减少内在审判者和不良应对方式的出现,找到幸福的小孩和成人自我,将生活变得快乐、有秩序。

每个人都会遇到伤害,有时人无法客观看待当下的情况,“将一只蚊子视为一头大象”。在困境和内在部分的控制下,人显得力不从心。但吉塔·雅各布认为,人可以通过图式疗法寻找内在行为模式,采取措施改变,让糟糕的模式不再出现。如果你也想拿回人生掌控权,不妨去看看《0次与10000次》。

回答作者:林小悄

既然是作为枕边书,推荐一本单薄又值得反复阅读的:绘图文本《变形记》。

绘图文本《变形记》

这本书并不是《变形记》的全篇,而是删减了一些情节的同时,保留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并配上了绘图。

每一页,只有简短的三两句话;每句话,都足以反复琢磨。

作为枕边书,普遍都会认为选择一些优美的散文或者轻松的小说,作为睡前的愉悦放松,这的确符合我们睡前需求。

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大环境下,工作中,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着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眼前的、未来的,已知的、未知的压力。

但是另一方面,疏解压力,未必只有通过回避这一种方式来实现。我们可能会发现,有时候,和自我安慰或者回避现实相比,共鸣或许更能让人摆脱沉重的心情。

恰好,《变形记》就是这样一本可以让我们这些打工人引发共鸣的小说。

而且,这个绘图文本简洁精炼,你只需要配合图画阅读这三两行字,就能让你感觉到精神上的慰藉。

为无数作家打开了文学新世界的经典开篇,影响了包括马尔克斯等大批作家的一句话:

我曾经做过一个自认为很有意思的小实验,给不同的人读这句话,看他们的反应。

年龄最小的,是一个 4 岁的小孩,从他的眼神和表情中,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惊喜,不是怀疑,接下来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

它是不是就不能吃饭了?也不能上幼儿园了。

这个小朋友的第一反应,不是认为这有悖于常识,而是深信不疑,顺着这句话继续展开,这一点,我们大多数成年人都已经失去了。我觉得蛮可惜的。

年龄最大的受众,是我奶奶,她一脸嫌弃地说了一句:

胡说八道。

给我爸读这句话的时候,他眉头一皱:瞎看。但是并不阻止我。

对于同龄人,又是不一样的反应。我问过一些读过《变形记》的朋友,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大多就很理性地知道这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

有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小朋友们,拥有那种笃信不疑又穷根究底的本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是不是很像每天上班的我们这些打工人?

睡前看到这段文字,你会想到什么?挤地铁时的摩肩接踵?在办公室里听到的流言八卦?还是因为工作不得不为领导背锅的惆怅?

每天的苦恼都不重样,但是这些苦恼的主题总是千篇一律。

要不是……,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每个打工人都会有过这样的想法吧?恰恰是因为这个「要不是」的内容,构成了我们不得不接受 996 甚至 007 的无奈。

能怎样呢?顶多也只能说一句「要不是……」

格里高尔躲藏在沙发下,就像下班后的我们,可能躲在车里听会儿广播,停在楼下抽根烟,或者,站在门外,把这一整天的委屈抖落下来,再假装一身轻松地开门进去。

在家里,迎接格里高尔的,可能是租客的惊恐,是母亲习以为常的嫌弃,是妹妹已经没有耐心的漠然,还有父亲粗暴的的手杖和苹果……

那个砸在格里高尔身上的苹果,成为他的致命伤。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要比格里高尔幸运很多,也算是给了我们打起精神来继续面对明天的勇气。

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没有交代后面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读过《变形记》的全本,肯定能顺着思路补充出它省略的那些情节:

就在他们这么闲谈着的当儿,萨姆沙夫妇一眼看到他们这位心情变得越来越轻松愉快的女儿时几乎同时发现,最近的种种忧患尽管使她的面颊变得苍白,但她还是长成一个美丽、丰满的少女了。默不作声、几乎下意识地交换着会意的目光,他们想到,现在已经到了也为她找一个如意郎君的时候了。当到达目的地时,女儿第一个站起来并舒展她那富有青春魅力的身体时,他们觉得这犹如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意愿的一种确认。

这也未尝不是一种阅读的乐趣所在。

文字里的卡夫卡,总给人一种压抑、绝望的感受,他笔下的主角总是孤独甚至荒诞的。比如: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 · 萨姆沙,一觉醒来变成了被家人嫌弃的甲虫;

《审判》中的约瑟夫 · K,30岁生日那天刚起床就被逮捕;

《乡村医生》里在风雨之夜出急诊的「我」,流浪在严寒中永远回不到家;

《城堡》里的主人公 K ,莫名其妙地成了全村敌人的他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判决》中的青年商人,被迫服从父亲的命令投河自杀……

然而,和卡夫卡的作品给予我们的这种观感不同,生活中的他,内心充满了单纯、善良、温暖甚至调皮。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更符合现代语境中的「隐形抑郁人口」特质。

他是一个擅长调动话题氛围的开朗少年。在好友韦尔奇眼中,卡夫卡是这样的人:

性情温柔,仪态高雅,举止平和,……笑容可掬,面部表情丰富。对一切人都友好、认真;对一切朋友忠实、可靠……。

和朋友在一起时,卡夫卡喜欢讲笑话,而且总相互在大家刚讨论完严肃话题时做一个善意的恶作剧,是好友布洛德见过的最有趣的人之一。

但是在家里,他却是那只变成甲虫的格雷戈尔·萨姆沙。

他是一个那么善良又可爱的人,就像格里高尔一样,哪怕遭到全家人的嫌弃,躲在黑暗中依然会因为无法为家里分忧解难而烦恼。

在某种意义上,善是无望的。

回答作者:宋小眠

推荐一本《超越好奇》吧,是本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的自传,新书。

封面上作者名是两位,除了周鸿祎,还有口速历史专业硕士的范海涛(女,看封面的时候猜到是口述+主笔,但看名字以为是这个名字是男性呢,其实是位女记者)。

传记嘛,作为枕边书还是很棒的,书里有周鸿祎创办3721上网助手、创办360并上市,3Q大战【360VS腾讯】等内容,也有他的童年经历、校园生活。

但不要以为这就是一本成功创业手记,周鸿祎没有在书里去显摆他的成功,反而是讲了很多他踩过的坑,应该会给很多人带来很多不一样的启发。

回答作者:

推荐骆玉明老师的《古诗词课》。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了双百拿了第一名,我爸给我的奖励就是3本《唐诗》。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爱上诗词的——我在春天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夏天读”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读“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冬天读“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读诗的时候,万物皆可爱。

最近有幸读到骆玉明老师的《古诗词课》,方知为什么读诗的时候,觉得一切都美好。

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多层面的,一个层面是现实关系、现实利益中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得不委屈自己、屈从别人;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生活,一种想象的生活,我们读诗的时候,就是在过这种生活。我们会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带入诗词,去体验人生的悲苦辛甘,会更清楚地体会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的期待。

所以,骆玉明老师说:“读诗多的人会更喜欢自己。”

骆老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的学生王安忆回忆以前上课时的“盛况”说:“骆老师的课,每次听都要抢位置,地上都坐满了人。”

这本《古诗词课》就是骆老师上课内容的汇总,它比一般的诗词鉴赏书更加专业、更有深度。书中从《诗经》讲到唐诗宋词的诗体演变、格律平仄,以及诗人作某首诗时的心境,还有诗词背后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书中更拓展了诗词的外延,不仅讲诗词,还讲到历史、艺术、哲学、情感等相关话题。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是自由的。骆老师的书中有一种特别自由的分享感,他不像很多砖家那样,觉得自己化身为知识的代名词,告诉你一是一、二是二。他用非常专业的语言,讲着特别接地气的知识。

“当你感到忧伤、失败、挫折的时候,仍然要保持理性,这是一种教养。在《诗经》时代,那是贵族身份所要求的东西。”——把自我克制讲的非常高级。

”什么叫邂逅之爱呢?简单说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只是在这一个时间里面产生。他没有负担,两个人碰到了一起,而这个时刻真是美好,那就美好一把。“——把XX讲的这样文艺。

“你说一只雄茑求一只雌茑都要带着虫子去,所以女同胞有权利问:'你来找我,你的虫子呢?'当然,男士最好带上一头鹿,而不是一只虫子,虫子是鸟的事儿。”——把彩礼讲的这样通透。

后面还讲了汉乐府、建安诗、李白和杜甫的诗等,皆是用自由流畅的专业语言,娓娓道来。

听骆老师讲古诗词,总是鼻子酸酸的、心里暖暖的!

相关推荐精选ASMR
发表评论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你还可以输入 270 个字符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 © 2025助眠 All Rights Reserved. www.zhumianla.com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