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这个问题挺好的,我们常常发现上一个晚上睡得不错的话,身心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第二天精神饱满,一整天都有愉悦的心情,如果每一天我们都能尽量开心愉快,获得美好人生的一个整体目标也许就渐渐实现了。
在我国的古医书《黄帝内经》中提到,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季节的温差和气候变化适当微调,例如冬季稍稍睡时间长一些, 春夏季早晨则及时起床进行身体锻炼等。 前段时间去拜访一个家里在乡村的朋友,Ta看上去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一聊才知道Ta家里几乎所有人,20:00-21:00就睡觉了,早上5-6点就起床去工作,那边周围到了晚上非常安静,房子后面3-4公里就是长满郁郁葱葱森林的山脉,算一下连续睡眠时间,8-9小时可以保证。如果我们有一些头疼、头晕之类的小病症,也不妨尝试在安静、富氧的环境早些睡下,坚持一段时间,看看是否身体能获得调理、改善。
根据我国所处位置统计的昼夜生理指标节律表, 如果能参考执行,获得区域内平均以上寿命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供参考
现代人在入夜很久后才睡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违反生物钟的行为,人类的生物钟通常会促使我们在夜晚感受到疲劳和困倦,以便进入睡眠状态。而熬夜或延迟睡眠时间会对健康产生一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睡眠质量下降:熬夜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问题,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2. 生理功能紊乱:长期熬夜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水平失衡,进而影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
3. 免疫系统受损: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熬夜会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5. 认知和注意力下降:缺乏充足的睡眠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和注意力,导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问题。
6. 心血管健康: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血管系统负担增加,长期下来可能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持健康,应尽量遵循生物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晚需要 7-9 小时的睡眠时间,具体需求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得不熬夜,也应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不算违反。
用“生物钟”表示的“昼夜节律”并不是一件适合谈论“违反”的东西。
这问题里“人类在历史上长期遵循自然的光照周期,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过去 30 万年间,智人的绝大部分个体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和古人类要么在日落后继续活动三小时以上,要么在 19 时到 21 时入睡并在夜间醒来、活动一段时间再入睡。
若喜欢诉诸“长期习惯”,你可以说,过去至少 40 亿年间,人及其所有祖先在绝大多数时候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人体通常需要在睡眠时保持环境足够暗来分泌足够的褪黑素,并在白天接受一定的太阳光照射来合成维生素 D 之类。人工光与遮光可以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看起来,上夜班对人的不利影响超过单纯的晚睡。
大力调整光照[12][13]并监控身体状况对普通人来说相当麻烦。不到 3% 的长期夜班工人的内源性褪黑素节律高度适应了夜间工作[14]。
对人的内分泌来说,比起“固定晚睡”,不定时睡眠很可能会更难适应,还会让人在从事的工作、社交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可以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产生间接影响,降低人的幸福感,尤其是在工作与家庭生活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不太容易避免的总光照时间延长可能会促进体重增加。你可以看到这里引用的一些研究使用墨镜、眼罩之类。
★生物钟是可以调节的
比如倒时差,就是调节生物钟
★生物钟频繁调整=生物钟紊乱=身体容易出问题=影响健康
★生物钟影响健康的核心是频繁的调整而不是改变生物钟
现象也提出,答案就在问题中,一定违反生物钟,影响健康也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