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控制自己睡觉前不玩手机?

发布于: 2025年9月20日 分类: 助眠资讯

回答作者:王詠

首先,搞清楚为什么你对手机欲罢不能?

我们都知道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除非生产和使用它的人对技术进行了别有用心的设计。就好像现在手机上有很多让人们迷恋的应用程序和功能,它们在研发阶段可以是出于提供便利的目的来设计,也可以像香烟一样,是出于让人上瘾的目的来设计。只是很可惜的是,手机上太多的技术开发,都是致力于让人们上瘾。

英国 BBC 拍摄了一部关于智能手机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里,硅谷顶级的产品设计师、世界顶尖的行为学家,用科学的目光重新审视了人们与手机绑定后的生活,并且揭开了手机让人上瘾的秘密。

大多数人会把手机上瘾归咎于自制力不足,但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平台 Facebook 的平台运营经理桑迪 · 帕拉基拉斯却在纪录片里告诉我们:让人们的生活无法摆脱手机,其实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圈套。看似无害的电子设备、花花绿绿的众多软件,并不像大家想象中得那么无辜。因为它们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用户的快乐,而是尽可能多地占据用户的时间。可以说,每一个令人着迷的软件、你熟悉的功能、倍感便捷的设计,背后都有无数设计师,致力于让你上瘾。

比如,逼死强迫症的消息提示小红点,就是一个吸引用户的小手段。

研究证明,红色是最能触发人们警觉性的颜色,可以一秒唤醒大脑的注意力。所以,只要提示红点一直存在,人们的目光就会不可避免地被吸走,还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想要点开手机、使用软件。

而这个小把戏,还只是成瘾设计的冰山一角。更可怕的是,设计师还会从社会学实验成果、心理学研究成果中寻找灵感,用科学原理来高效掌控用户的思维和行动。现在我们手机中的很多设计,背后就隐藏着不少科学原理。

比如,心理学中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无底碗实验」。也就是如果在吃饭时,有人在暗中源源不断地向碗内补充食物,那么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吃下更多食物。这是因为碗中食物分量没有减少,人们没有得到「结束」的提示,所以继续进食。

受到无底碗实验的启发,硅谷顶级软件产品设计师阿扎·拉斯金,发明出了无限滚屏功能。无限滚屏功能意味着,手机页面可以无休止地向下滑动,人们可以不停地浏览新信息。

表面上看,这项设计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省略了切换页面的繁琐步骤。但事实上,用户已经落入了设计者的圈套。滑不到尽头的页面,吸引着人们不停地向下滑动手机查看内容,手机和软件的使用时长也因此直线上升。

除此之外,数字产品的设计师们还会使用奖励机制,彻底改变人们的习惯。

上个世纪,斯金纳曾经利用鸽子进行行为实验,他发现,如果在鸽子敲击按钮时投放食物,不久之后,鸽子就能学会按按钮获取食物。但是如果换成随机投放食物,鸽子就会为了这个不确定的奖励,而多次敲击按钮。斯金纳发现,无法预期的奖励,成了刺激行动的关键。

发现了这个秘密后,软件设计师开始给予人们一些随机奖励,来提高手机的使用频率。现在最常见的「点赞」功能,就是通过让用户收获不可预期的赞美和肯定,促使用户不停地查看消息。

这个设计不仅让人们使用软件的频率增加了至少 30%,而且随机奖励带来的愉悦感,也唤醒了使用者身体内部的多巴胺系统,而多巴胺和上瘾行为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当智能手机操控了人们的多巴胺分泌,手机成瘾就是早晚的事。

如何改掉睡前刷手机的习惯?

改变一个坏习惯最好的方式是用一个好的习惯去替代它。

「习惯为什么不能被禁止,只能被代替」呢?

查尔斯 · 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提到,习惯一般是这样产生的:

首先,你会收到一种心理暗示,然后产生惯常行为,接着获得奖赏。因为这种奖赏,下次你再收到同样暗示的时候,还会产生惯常行为。从而不断形成一个习惯回路。

作为手机党,睡前总是喜欢刷手机,这个习惯让我们又爱又恨。那你是怎么养成睡前刷手机这个习惯的呢?其实是受习惯回路的影响。

当我们在准备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收到一种心理暗示「既然睡不着,我应该做点什么事打发时间」,这时候很多人在默认情况下会拿起手机刷刷微信、看看视频、玩下游戏,这就是惯常行为。而刷微信、看视频和玩游戏会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觉得很爽,这就是奖赏。这种奖赏会导致我们在下次睡觉前,又一次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就这样,受习惯回路的影响,睡前总是刷手机的习惯就养成了。

而如果你想改掉睡前刷手机的习惯,从习惯回路的角度讲,心理暗示和奖赏是很难改变的,睡前那段时间在你的心理上还是会不断产生「做点什么事打发时间」的渴望,而你期待的奖赏依然是「让这个无聊的时间过得快一些」。在整个习惯回路中,心理暗示和奖赏都不会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惯常行为。

比如说把睡前刷手机的行为,改成睡前打开音乐播放器听听音乐,打开手机听听有声书,打开知乎听听音频课。这些行为也可以让我们打发时间,并且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一旦换成一个新的惯常行为,既能满足心理暗示又能获得同样的奖赏,新的习惯就可以养成。

为什么没有办法养成好习惯?

但是,在养成好习惯的方法上,很多人依然会犯错误。最常见的错误是:头脑发热的制定一些实现不了的目标。

我曾经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个朋友在元旦当天立了几个 flag,其中包括这么几项:

1. 坚持运动,完成 1 次全程马拉松;

2. 每天晚上 22:00 前上床睡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3. 睡前少刷手机;

4. 保持学习的习惯,争取取得 PMP、CFA、司法考试证书。

我看完之后,基本判断他这几个目标都很难完成,他在运动、作息、使用手机、学习这些事情上想要养成的好习惯也很有可能是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下去。为什么呢?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没办法完成目标的原因,在于他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假、大、空、全

假:就是他的目标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一时头脑发热。因为偶然看到别人弹钢琴很优美,就立刻也想学钢琴;因为看到街上有人滑板玩得特别酷,就也想报名学滑板,这些都是一时兴起的假目标。我这位朋友从来就不在乎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他之所以要运动,是因为他偶然听说别人一年跑完了 3 个城市的马拉松,于是心血来潮也给自己定下跑马拉松的目标。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假目标。

大:是指定下的目标超出能力范围。比如我这位朋友定下的「每天晚上 22:00 前上床睡觉」,这个目标就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晚上 22:00 前睡觉不难,难的是「每天」两个字。要求自己每一天在固定时间做到同一件事,绝对超出能力范围。

空:指的是空有目标,却没有拆分后的行动计划。少刷手机就是一个空目标,没有一个具体的落实计划,每一天,每个月分别怎么做?不刷手机的话用什么行为去代替?都不知道。

全:是指在定目标的时候贪多求全。为了保证每天学习的习惯,我朋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靠业余时间完成项目管理、金融分析师、国家司法考试三个不同行业、高难度的专业考试,定下这么多目标,显然是不能完成的。

定下这些假大空全、不走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习惯养成之路困难重重。

怎么培养好习惯?

不提倡贪多求全地去培养很多假大空全的习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时激情上,而是应该找出一个真正适合养成的习惯,然后再有规划地去养成这个习惯。

具体的说,培养一个好习惯有三步:

第一步,找到一个真正适合养成的习惯;

第二步,试行一段时间,把习惯模式化。

第三步,从过程中感受奖励,让习惯持续下去。

我们先看第一步,怎么在众多选项中找到一个真正适合养成的习惯?我讲个自己的例子。今年年初,我也列了几个自己想要养成的好习惯,分别是:每天健身 1 个小时,每周为家人做一次晚饭,每天睡前看1个小时的书。

这些是我内心深处都想做的事情,但我知道如果贪多求全,目标越多,实现的可能性越小。于是我用记分的方法,对这三个选项进行了打分和评估。我是这么做的:

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三个选项,然后依次按照「实际需求程度、热爱程度、时间匹配度」三个指标,从 0 到 10 分进行打分。

实际需求程度:就是这个习惯是不是可以解决你生活中的某个实际需求,这个需求现在有多强烈。比如健身可以让身体变得更健康。如果你健康非常差,非常需要健身,就打 10 分。如果你身体不错,根本没有健身的需要,那从实际需求上就打 0 分。

热爱程度:就是你内心深处对养成这个习惯有多大热情,热情很高就打 10 分,没有热情就打 0 分。

时间匹配度:是指当前你有没有时间去养成这个习惯。如果你最近天天出差,就不适合培养练习书法的习惯。同样,你最近的时间特别适合就打 10 分,根本不适合就打 0 分。

对每一个选项,按照这三个指标进行打分,再把得分相加,最后得分最高的选项,就是你当下最适合养成的一个习惯。我的记分情况如下:

找到自己真正适合养成的习惯之后,第二步,就是试行一段时间,摸索到自己能承受的程度,然后把行为模式化。

比如我刚才通过记分、评估,发现得分最高的是「每天睡前阅读1小时」这一项。因为要做到「每天 1 小时」很难,我需要按照这个标准试行 21 天,然后记录自己在这 21 天之内的完成情况。

要解释一下的是,很多地方都强调用 21 天可以养成 1 个习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 21 天的作用是让我们实验一下自己的目标定的是否合理,然后根据实验情况对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并最终形成一个模式化的习惯行为。

举个例子:我希望每天睡前阅读1小时,那我就画一个直角坐标系,横轴是 21 天的时间,纵轴是每天实际阅读的时间,每天实际的阅读时间可能是 30 分钟、1 个小时,也可能是 1.5 个小时、2 个小时。

根据我每天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画出一条阅读的习惯曲线,这个曲线显示:在 21 天内,有几天我确实完成了 1 个小时的阅读计划,但也有几天我完成了 1 个多小时,或者是不到一个小时。

习惯曲线可以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通过 21 天的尝试和记录,我发现自己只有少数几天能够完成1 个小时的阅读计划,大部分时间都是受到工作和其他事情的影响,只能 40 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在时间匹配度上,我最开始的预想超过了现实情况。那么接下来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我应该把「每天睡前阅读1小时」的目标,调整成「每天睡前阅读40分钟」。并且按照这个目标坚持下去。

第二,习惯曲线图还告诉我们,我们每一天的精力、时间、热情和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偶尔一两天没有完成,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不要因为其中一两天的特殊原因,没有坚持这个习惯,就认为自己失败,并放弃自己的习惯养成计划。我们要把视角拉长到更长的时间轴上,去观察自己的习惯记录,如果在一个月之内,失败了两三天,但有20多天都做到了,那我认为你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依然是成功的。所以,无论目标制定的再合理,计划得再好,我们都要允许意外情况出现,重要的不是每一天都做到,而是坚持下去。

在调整完目标,并且按照新的目标把习惯模式化之后,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关注习惯回路中的奖励机制。如果我们不能从新的习惯养成中获得奖励,就无法坚持下去。

但是应该要设定什么样的奖励呢?很多人习惯为自己设定外在奖励,减掉10斤体重后奖励自己大吃一顿,学会一门乐器后奖励自己一次旅行等等。但我建议把奖励的关注点回归到内在感受上。感受你在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中,你从内心上收获了什么。

比如,减肥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平稳,肌肉越来越有力量。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熏陶,内心越来越温柔。每天睡前阅读的 40 分钟,我都能够抛除杂念,身心归一的专注在当下,享受平静。这样对过程的感受,更能为自己带来积极反馈,让我们发现养成一个好习惯,本质上是对精神和生命的滋养。

总结

你可以通过改变习惯回路中的惯常行为,来用好习惯代替睡前看手机的坏习惯。

回答作者:穆晨王

1

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很多人问我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精力,晚上几点睡的。

客观来讲,我希望晚上10点睡觉,然而我却做不到,一般来讲,十一点能睡我就挺开心了。

可是我还是能早起,应该是归因于我晚上10点以前,可以确认自己的手机已经“锁了”。

原则上超过10点的消息很有可能我就不会回复了。

有一次晚上十点一刻有人给我电话,我接了,接了以后,竟然是一个房地产推销员。

我问他,现在房地产的局势已经差到需要加班到晚上十点还骚扰客户吗?您这样凭什么还能销售出房子?

晚上睡前不玩手机,可以消减很多负面信息的摄取,睡前能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最近一段时间,我晚上睡前会抱着kindle玩一下,基本沾枕头都能睡着。

形成习惯以后,基本快到十点,我就能“感应”到时间到了,看看手机就锁了。

有时候晚上十点还在外面混迹,我会取舍一下,然后愉快把手机给锁了。

这归功于我三年前下载的一个神器:Sleeptown。

你在设置的时间内打开它,它就会安安静静盖房子。

我设置的时间是晚上10点开软件,早上5点收房子。

退出程序超过三十秒吧,大概,房子就会塌了。

(嗯,来回反复开软件,还是可以实现十点以后付个款什么的事情。)

如果早上起床的时间,可以提前一小时收房子,推后好像是超过一个小时吧,没及时起来关软件,房子也会坍塌掉。

用了三年,第一年经常超过十点还在背单词,所以房子数量不是很多。

第二年慢慢在养成习惯,尽量十点以前能打开软件,且不碰手机。

现在第三年,终于是比较习惯了,最大连续天数是69天,很遗憾没能到100天,目前房子500多栋。

由于又多了小圈圈功能,实在想玩,所以我把iPad也下了这个软件,加入圈圈一起盖大房子。

哈哈哈,什么好友,就我自己

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十点以后手机没成功锁掉,软件没有成功开启,我十点以后也基本能不玩手机。

结论是,不要相信自己的自控力,真的希望晚上睡前不玩手机,去下载一个可以控制睡眠的软件。

2

为什么没必要十点以后玩手机?

第一,十点以后的交际会很消极。

十点以后意志会很消沉,人说出来的话负面信息也会偏多。

这一点去看看十点以后还和你聊天的人的聊天记录,基本不会是很积极的话题,抱怨一天遭遇的偏多。

但是就算是抱怨,白天抱怨容易有一个积极的走向,可是晚上抱怨就很容易越抱怨越消极。

譬如说,白天你对工作有抱怨,说老板对你不公,基本就是说完就算,结论会是,好吧,下次努力工作吧。

但晚上对工作的抱怨,很有可能就从工作问题,抱怨到回家看到摊在沙发上吃鸡的老公,头发凌乱的孩子,还有乱糟糟的家。

瞬间就从积极面转向激烈的消极面。

如此消沉,更加难入睡了。

我身边积极正面的朋友,一般会在晚上十点左右打卡睡掉了,或者十点以后抓紧时间学习充电没时间和我聊天,于是我也就少聊了。

第二,十点以后追剧,会更容易陷入追悔的痛苦。

电视剧是这么一个东西,你不看吧,好像周围人都在看,你看吧,好像也就如此。

一般看电视剧最想关的时候是新开头十分钟左右的时候,这里剧情比较低落,最想看且还要继续的部分是最后三分钟的时候,一般编剧和剪辑会在这里设置扣让你去看。

然而,往往开头看了十分钟,已经不想关了。

看到最后三分钟,真的又很想知道剧情走向。

晚上追剧,特别是追到很晚的时间,想知道走向的心就会更加强烈。

我猜想,相比逼迫自己去睡觉,追剧这个选项看起来更轻松一点。

我最近一次深夜追剧是在两年前,当时有一个很一般的剧,然而其中一对配角的命运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我本来只是想随意看看打发时间,后来就演变为2.0倍速+拖进度条,五分钟看一集,专门找这两个人的发展看。

追完当时一点半多。

很后悔啊。

因为这样看剧不仅毁了一部剧不说,而且体验太差对剧的好感也消耗完了,再看一遍就不可能了。

更重要的是,一点半快两点才睡,觉得这一晚上的时间简直是白混了,实在太不值。

我现在也追剧,但是可以追得很理智,我很少被某些剧情迷倒,该关的时候能直接说关就关。

这种对电视剧和综艺极强的免疫力,不来自于我强烈的自控,而是我会在早上很早去看剧。

五点看剧够早吧?

这种时候,听着剧刷牙、洗脸、吃早点,吃完健身,之后做正事,根本不会强烈想追剧,正事的吸引力远强过剧情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人在晚上会很想逃避睡眠或者什么别的事,但是早上却不太容易生逃避心。

第三,十点以后更容易有负面甚至极端情绪。

对此中医是有解释的,但是不用中医也能理解。

十点以后人很疲乏了,精神状态就不是很好,这种状况下对很多事的敏感度变高,但接纳度就变低了。

譬如说辅导孩子作业的父母,一般不会在前半个小时就开骂,会有一个过程,不停的消耗和疲乏状态下,父母才会崩溃。

十点以后,人在工作了一天,又回家消耗了一晚上以后,状态大概率不会很好,多半很累了。

此时再抱着手机看消息,很多守着夜间点更新的公众号也是博眼球、挑起情绪的内容,看了会瞬间激愤起来,关注点也会偏负面。

看一些文章的评论也会有这种状况,白天或者傍晚的评论,就算很消极,批评也能客客气气的,夜间评论,特别是凌晨的评论,排除时差因素,很多都是激烈键盘侠的状态。

可是反过来想,事件有情绪吗?

没有。

只是解读的人心有情绪而已。

避免这些不好的状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晚上不玩手机。

3

我把晚上看成新一天的开始。

害怕睡眠,是因为觉得这是一天的结束,想想一天什么都没做,就会陷入痛苦。

不过看成一天的开始就不一样了。

今天没做完的,现在好好休整自己,明天再做也是一样的。

这种方法不仅能避免追悔,还能给自己对新一天的期望。

正是这样,我在9点半设了事件提醒,提醒自己检查一天该做的事情有没有做完,没做完的赶紧补漏。

仅仅一个小观念的转变,就能让我安心面对睡眠,不用纠结一天有没有过好。

我会告诉自己,过不过好都已经既成事实了,晚上再改也来不及了。

4

物理控制,心理调适,总有一个方法能帮你停止玩手机且早睡的。

回答作者:疯狂的Java说书酱

控制自己不去玩手机,主要还是自己的自律性比较差。提高自己的自律性才能控制自己不去玩手机。

手机让我们的社会变成了低头族

熬夜玩手机

玩手机的真实写照

玩手机的危害

1.因为是躺着使用手机的,为了姿势上的舒服,往往都会把手机拿得很近,这样一来就缩短了眼睛与手机屏幕的距离。由于我们在玩手机的时候几乎都是很专注地盯着画面的跳动,生怕错过什么而连眼都不眨一下,这就会导致角膜中的水分挥发得特别快,出现眼睛干涩甚至刺痛、流泪、畏光等干眼症的症状。

2.同样是由于眼睛与手机的距离太近,时间一长,我们眼睛的睫状肌就会因为得不到休息而疲劳不堪,造成晶状体曲度增大,以至于出现近视或是加重了原本的近视程度。

3.和电脑屏幕一样,手机屏幕也会吸附许多的粉尘颗粒,与手机近距离接触的我们的脸上也会因此沾上这些小颗粒,你会发现,这样玩手机一段时间之后,脸上的皮肤会变得油油的,还起了许多的粉刺,摸上去很粗糙。

长期以往有些人已经养成了晚上不玩手机就没法入眠的习惯,导致精神衰弱、情绪易怒、无精打采、近视眼、散光等各种问题、长期以后会对自己身体、肾脏、心脏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给自己建立自律养成

一、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是实现自律的必备条件,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海上漂泊的船,随波逐流。为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每一年,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只有有了目标,你才能知道你想做什么。只有通过做事情,你才能更加专注和耐心。当你完成了你设定的目标,你会在你的心中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完成一个目标,再定下一个,让自律逐渐成为习惯。你如要学习写作,就要定下目标,每天写多少字,每天读书多长时间,坚持下去。

二、跳出舒适区

有了目标,就要行动。自律是强迫自己跳出舒适区去寻找另一个自己。只有自律,你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斯科特·帕克博士在《少走路的路》中说:“自律是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没有自律,我们什么都解决不了。自律,就是要主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地挑战自己,约束自己,规范自己。

三、远离你的诱惑

自律应该远离诱惑,而不是抵制诱惑。例如,如果一个人想减肥,可以通过控制食物的数量和卡路里的饮食来达到减肥的目的,而不是抵制食物。当我们专注于工作时,我们必须远离手机,让所有干扰工作的外部因素远离我们。

四、奖励自己

当我们完成一项工作时,适当奖励自己,如听歌曲,散步,喝咖啡,当我们完成一项更大的任务时,我们可以奖励自己一顿大餐……只有这样,当我们做下一个任务时,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期望和动力。这就是适当的奖励。

五、自我激励、自我强化

不断激励自己,告诉自己你想要什么,离目标有多远。通过不断的自我回答和自我激励,当你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想象一下你成功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立刻有一个巨大的动力?

自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慢慢地,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时,你感觉到的不是约束,而是力量。沈从文曾经说过:“克服所有的弱点是一个人伟大的开始。”如果你不想过着无聊的生活,什么都不做,从今天开始自律。你有多自律,你会有多成功

自律养成,就会解决你晚上睡觉前玩手机,你也会变得更优秀。

回答作者:昕宇

睡前不玩手机有半年了。讲道理,在家控制住自己更难

两种思路,两个方法,第二个更实用、更有效:

1.让玩手机的过程很困难

在学校里,一直把手机放在桌子上,每次上床之后想玩手机:

上床下床太硌脚,又怕吵到室友,冬天好想念被窝,在下面玩手机还冷。还是算了吧,好好睡觉吧崽~

这个方法其实是让我们取得手机的过程很困难。当我们不容易取得一个奖励时,它对我们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

就像健身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但很少有人坚持下来,就是这个原因

2.提前让手机变砖

在家里,上一个思路就行不通了,但我又摸索到一个方法:提前干预,先让手机变砖

想想在家我们是怎么玩手机的:

洗漱完,舒舒服服的躺在床上。上床是不是还得干点啥呢?玩会手机吧,就一会,看看抖音,看看微博

不知不觉,1点了。Fxxk,不是说好了不玩手机的嘛?

《掌控习惯》里提到:当你想到一件让你上瘾的事,哪怕还没开始做,你的大脑已经在分泌多巴胺了,你会觉得兴奋
而兴奋的时候,我们是控制住自己的。我们都知道抽烟不好,但一想到烟雾击喉的快感,就想伸手、拿烟、点上,很难被中断

换句话说:当我们躺在床上,想到自己还有玩手机的选择时,我们就已经很难控制自己了

大概是这样的

停!重来!不能这样!

我们应该避免大脑做出选择,怎么做呢?

当你还没上床,还没被兴奋冲昏头脑的时候,就应该把手机变砖,让自己上床后没手机可玩

怎么做:借助禅定模式,没有的可以下个app:禅定空间,打开之后手机直接变砖,能接电话。

什么时候做:中午吃饭前,晚上洗漱前,趁着大脑还清醒的时候

做多久:比如20分钟后上床,就开60分钟的禅定模式,让自己上床的时候,有几十分钟的时间没手机可玩,只能睡觉

这是禅定空间

比如我列这篇回答的框架的时候,离上床还有30分钟,我已经回完了该回的消息,我就开了90分钟的禅定模式

上床后,是不是还能玩会手机?不行,手机变砖了,玩不了。所以——只能睡觉

大概是这样的

再说两点:

1.开了禅定模式,也把手机放到卧室以外,避免半夜起来立马抓手机

2.别用forest,sleeptown,想通过这种温和型的软件戒掉手机,还是要靠自制力

之前种的树死了一半,已经不用forest了

最后说点:

我们不会记得前一天晚上,我们刷手机刷到了什么内容,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无关痛痒的信息

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没在晚上十点半之后,没收到过一条非马上回不可的消息。所以睡觉前刷手机,本身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给想要改变的自己点个赞吧~

我还有几篇回答也在写,要不要关注我,给你看一个读书人成长蜕变的样子

回答作者:

玩手机的习惯只是为了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暂时逃避了问题。

人类的生存功能是靠一个二元系统——“战斗和逃跑”来处理和实现的,它没有感觉和思考的能力,并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它的功能仅仅是执行。——《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卫蓝

人类的大脑内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大脑边缘系统(感性脑),它可以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当我们看到美女或者美食时,就会受到刺激,从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但是当我们真正吃到美食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就开始下降。所以导致多巴胺分泌增多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吃到美食,而是我们自身对美食的期待,所以它是属于一个渴望及时享乐的天性本能(无意识、自发的)。

而另一个系统是控制我们理性面的大脑区域被称为新大脑皮层(前脑),作者用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著作《象与骑象人》来比喻这两种大脑系统:新大脑皮层是骑象人,他懂得分析,更为高瞻远瞩,他会对大象下达行为命令,但是他对大象的控制能力时高时低,很不稳定。而我们的感性脑(大象),则更为庞大,而且“听不懂人话”,骑象人并不总能很好地控制它,有时甚至会束手无策。

在原始社会的人类,依靠感性脑可以很敏感地觉察到危险,他能迅速地用“战斗和逃跑”的行为来保证自己可以生存下去。例如我们跑步跑累了,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肌肉无法继续工作了,而是感性脑认为这是高能耗的行为,潜意识就会告诉我们不要去做。因为在远古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保存能量是很重要的。

但作为现代人来说,其实生存的安全性很高了,如果我们依然完全听从感性脑(生存本能)的摆布,就会很容易成为一个敏感的人,感到恐惧和害怕时就会放弃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像很多人面对演讲时会陷入极度的恐慌,或者失败过就不敢再尝试。

作者在本书中告诉我们,感性脑对风险有一定程度的厌恶,更倾向于追求一种确定性。所以要驯服大象(生存本能),我们可以给自己的目标制定一个目标计划的进度表,比如每天背完20个单词,训练一次演讲,跑2公里等,这些看得见,且简单易完成的任务,可以增加确定性,从而让自己更有信心坚持、。

我们要成为一个出色的骑象人,而不是一个被本能驱使的大象。

相关推荐精选ASMR
发表评论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你还可以输入 270 个字符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 © 2025助眠 All Rights Reserved. www.zhumianla.com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