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前一晚觉得严重的事情,睡一觉起来就觉得好像不那么严重了?

发布于: 2025年9月20日 分类: 助眠资讯

回答作者:动机在杭州

谢邀。这几天正念学习,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是不要太把念头当真。那些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说到底,也只是我们在某一刻“认为”它很严重。它是我们的想法,不是现实。而想法是无常的,会不断变化。今晚觉得很严重的事,现在觉得不那么严重了,这正是无常的体现。带着这种观察,去觉察自己的念头,看着它变化,从严重到不严重,再到严重,不干涉它,因为它们都是念头,都不是你。而那个带着觉察心观察的你,才是真正的你。那个体会着无常,并愿意安驻在此刻,不惧痛苦,不畏将来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只要不逃避,不扭曲,勇敢面对,无论今晚或者明天,觉得它严重或者不严重,我们总是能从中,发现真正的自己。

共勉。

回答作者:周不润

各种角度的回答都有啊,来一个偏science的回答。有很多研究解释过这个现象,于是有人总结了一个有趣的模型概括了一下。\n\n

简单地说,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由情感(Affective Tone)和事件本身的信息记忆(memory)构成,在一次次的睡眠中记忆逐渐得到巩固,而情感得不到巩固从而慢慢消失,到最后只剩下对事件本身信息的记忆,如下图。

在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睡眠中的一个阶段——快速眼动期(from wiki):\n

快速动眼期(英语:Rapid Eye Movement,REM)是一个睡眠的阶段,又称快速眼动睡眠。眼球在此阶段时会快速移动。在这个阶段,大脑的神经元的活动与清醒的时候相同。多数在醒来后能够回忆的栩栩如生的梦都是在REM睡眠发生的。
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一个人通常有四到五个区间的REM睡眠。往往是前面阶段较短,后面阶段较长。通常人类在REM睡眠结束后会清醒一阵子,每晚的REM睡眠时间大约为90至120分钟。

REM睡眠被公认为睡眠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记忆相关的神经通路被重新激活,白天的记忆会发生巩固。\n\n

当白天经历过的某个事件引发强烈的情绪时(下图左),对于情绪的记忆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共同编码的。短期记忆主要由海马储存,而长期记忆则更多由皮层储存,因此记忆编码时皮层与海马之间有较多的信息沟通(粗直线),信息节点主要在海马中(深色圆点)。在这个过程中,掌控情绪的杏仁核虽然本身不能储存记忆,但也被认为可以促进这种记忆巩固的过程(粗箭头),尤其是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高的情况下。在进行REM睡眠时(下图中),各脑区之间通过神经振荡巩固记忆,而由于REM睡眠时单胺类神经递质减少,胆碱类神经递质占统治地位,导致情感相关的记忆编码慢慢减少,而事件本身信息的记忆逐渐得到巩固。因此等到睡眠结束后再次清醒时(下图右),事件本身的记忆完成了巩固,信息节点主要位于皮层中(深色圆点),皮层和海马的连接减少,而情感则逐渐消失。\n\n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晚上刚刚意识到2013年又将过去,总结一下这一年来的得失,发现又是庸庸碌碌地过了一年,浪费了太多时间上看知乎又没学到有用的知识,没有令人欣喜的进步,心中充满了后悔和自卑,决定振奋精神,明天起要发愤图强,好好学习,减少刷知乎的时间。结果睡一觉起来发现,昨晚总结的内容仍然有印象,但是后悔、自卑和振奋情绪都不知道去哪了,刷刷知乎好像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嘛,于是……\n\n

当然,以上只是睡眠小小的一点"副作用",睡眠的重要作用是体现在消除负面情绪上的,避免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的情绪障碍。如果说时间是治疗伤口的良药的话,睡眠有可能是这副药的主要成分吧。\n\n

Reference:\n

Walker MP, van der Helm E. Overnight therapy? The role of sleep in emotional brain processing. Psychol Bull. 2009 Sep;135(5):731-48.

回答作者:韩冬

其实不光是醒来,如果雨夜里从外面进入一个干燥温暖的室内,或者雪夜里从寒风中进入一个有大壁炉人声鼎沸的房间里,或者刚刚吃了一个美味的驴肉火烧——然后再想一下那件事情,心态一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你的心态受你的身体机能的影响,这个影响经常会被低估。

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会让一个非悲观主义的哲学家向悲观主义靠拢。疲劳,饥饿,寒冷,疼痛都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用电子游戏的语言说,就是满血状态的你判断力与残血状态不同。

睡一觉,是消除疲劳(顺便清理内存)的方式改变心态,效果因人而异。

所以,我提倡人们在做任何重大决定前,先去一个优美的环境里吃一顿好吃的,再去疗养场所按摩泡脚。在你最舒服的时候,仔细思索,判断。

PS:过去我多次在身心疲惫,状态极差时做出重要选择,吃亏甚多。

非专业人士,没有提供文献等论据支持我的论点,只是凭自己的经验作答。赞同请谨慎。

回答作者:苟渝

要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概念:灾难化思维。

比如我们在台上演讲,突然卡壳了,是不是很容易出现类似这样的想法:“我完蛋了!”这个想法就是很灾难化的描述,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强烈的危机感。但事实上一次演讲出问题怎么就完蛋了呢?顶多是比赛不能得奖,或者得分稍微低一点,漫漫人生还长着呢。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样的灾难化认知是无法立即去评估它发生的概率和真实损害的,因此容易出现情绪化推理的现象,即:我觉得很焦虑,所以肯定真的有灾难会发生。

在这种时候,很多人的本能反应不是去思考到底会发生什么、出现最灾难性后果的概率有多大,而是马上开始用控制和回避行为去避免事件失控,或者做好剧烈冲击的抵抗准备。

这些行为就包括不断寻找能让自己免责的借口、反复检查和校验、不断想象自己到时候会有多难受以做好心理准备等。

但一切的行为都不能使危机发生的概率变为0%,也不能让自己真的感觉自己可以无视那些心理痛苦,所以当一切尝试都无效时,无助感就会出现,而无助感又会更加强化灾难性思维造成的情绪体验。

而更要命的是,晚上本身就是比较孤单宁静的时刻,同时又是相对乏力的时刻,这就会更加强化无助,让情绪体验变得更强烈。

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经典心理理论:在心理困境中,与想法搏斗的行为虽然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在解决问题,暂时缓解情绪,但从长远来看反而会让痛苦体验一直持续。

但是大部分人在这种时候是可以意识到那只是自己的想法的。通过睡觉,我们可以让自己避免不断陷入那些想法里,而且天亮之后万物复苏,体力和精力都恢复了,孤独无助和乏力的感觉都下降了,自然对昨天晚上的想法没有那么大的情绪反应了。

而更良性的循环是,一旦情绪下降,焦虑对人视野的局限效应(管窥效应)就消失了,这会让人们不只是盯着一个点,而是能够看到更多的线索来让自己回归理性。

就比如前面那个演讲失败的场景,虽然现场想的是“完蛋了,他们一定会觉得我很蠢,不会再喜欢我了”,满脑子都是自己犯的错,但也许睡了一觉之后就能想起朋友们对自己的关心,以及平时自己让朋友们开心的事情,从而让自己相信这次失误并没有那么灾难。

这样一来,理智上就知道自己是太过看重一次的得失了,而更重要的是新的一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也在吸引着自己的注意力。不纠结于一定要消除灾难,不困于灾难化的认知里,情绪也就随之消退了。

即使情绪不能完全消退,只要它不强烈到会让人回避社交,一旦回归真实人际环境,感受到了大家如常的善意,甚至有人来关心和安慰自己,那灾难化认知就会被现实完全压制,情绪也就进一步消退了。

但是对于焦虑强迫的人来说,以上自我调适的机制就不能发生作用。这是因为焦虑的人通常都非常相信自己是脆弱无助的,对任何一点损害都是绝对无法忍受的,于是他们会纠结于自己的灾难化认知,千方百计地想要把灾难发生的概率降为0%,但现实总是不能如愿地绝对安全,这反过来就强化了“我很脆弱,无法在不安全的世界生存”的灾难化认知。

而且一个想法你越是重视,越是想要去绝对消灭,事实上你就在反复强化它,让它反复出现在脑海,进而造成持续的焦虑体验。

这种持续的危机感会让焦虑者时常处于高强度的戒备、监控、检查、推理和选择中,夜不能寐、不得安宁,而这种剧烈的消耗又进一步加剧了乏力感和无助感。

更麻烦的是,由于焦虑的管窥效应,让人固执地反复与某一个灾难化想法对抗,反而会让人忽略掉其他很多细节,这事实上反而让人更加容易陷入到麻烦当中。就比如某个强迫症患者始终在担心自己大便后没有擦干净会有气味,导致别人的讨厌,所以长期在厕所里一蹲就是一个小时,反复清洁擦拭,平时也总是刻意与人拉开距离以避免被人闻到味道,这些行为反而看上去更加怪异、不讨喜。而这些现实压力又会让灾难化认知变得更加真实。

所以,我们经常会在认知行为的咨询中提到:相同的行为总是会维持相同的症状。

网上有个段子,是说“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太差,废话,运气差的女生笑不出来”,但其实吧,从上面解释的概念来看,不爱笑搞不好是真的会导致运气变差哦~~

PS:当然,以上说法并不能涵盖全部的可能,比如灾难化太严重,情绪体验太强烈时,大脑也会启动防御机制,让人对情绪麻木。只是这种消极防御也有很强的危害,比如会导致人绝望、抑郁。人的心理太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

回答作者:田可乐

因为重启能解决90%的问题。

相关推荐精选ASMR
发表评论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你还可以输入 270 个字符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 © 2025助眠 All Rights Reserved. www.zhumianla.com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