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开悟者萨古鲁说过:「人体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睡眠不要试图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如何理解?

发布于: 2025年9月20日 分类: 助眠资讯

回答作者:大树

这不该是被“著名开悟者”这顶帽子唬住了,亦或是被带节奏了吧?哈哈

且不说,这顶帽子的背后有没有帽子戏法,就说这句话吧,其实没带帽子的你也会说的,比如:

人体需要的是营养,而不是食物,不要试图提高食物的质量...

人需要的是金钱,而不是工作,不要试图让自己工作得更努力...

狗狗需要的是留下自己的气味,而不是尿尿,不要试图去找更多电线杆子...

看!有那么点密意了吧:)

回答作者:公子无双

试图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是一个“念”。是念,执取它就是执着。

休息就是不执着任何念。比如追逐健康,包括好的睡眠。为什么总说放下呢?世人不知道自己要的一切就在这个“放下”里。因为世人接受不了悖论,不知道空有是一体的。

回答作者:申晨煜

有人颇喜以知为戒:听代谢离不开水就日必满饮八杯,听质量比时长重要就试图次次进入深度睡眠,然此后饮与睡于他不再是常,而成为一种劳,此劳生于贪欲,绑于执着,其所贪为生,所欲为健,所执为益。当他的心行住于健康囿于生死,一切便为之所拘,此非真有份迫在眉睫的健康生死攫住了他,而是他内心有个自生的大恐怖攫住了自己。恐惧中必有紧张,一个人时刻活在紧张中,怎么能正常地生活呢?相反他身体必出问题,紧张心慌有压力,第一个要出问题的就是胃,然后就是肺。紧张没有不气短的,肺不能助降已经虚掉的心火,加上恐伤肾,水火离绝,上热下冷,人也就失眠了,大便也干燥了。

意识与身体的悖象盖出于自身的造作,越是想要的越会离开他,越打算精准完美控制的,越要脱离掌握,禁忌和规束只会让他越来越听不见身体的呼唤,刻意只会加深强迫,让他在违规的不安和守规的失望中扩大恐惧,进而焦渴地想要寻找更多的知识、遵守更多的法则,于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太阳也不敢晒了,能吃的只有菜了,路过庙头认不认识的神仙都得拜了……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这颗心向外抓取的结果,所以说“人体需要休息”,是要人们停止恐惧放弃抓取,让身心得歇,身心歇了,一切会自然改善,睡眠好是果,身心松放不紧张才是因,执果相谋,揪着睡眠搞睡眠,属于因果倒置。

——药匣子:谁说质量比时长重要?要我说,既要有质量,也不能丢了时长。

——大辣椒:那你咋又没质量又没时长呢?

——药匣子:那不是跟你睡吗?换个人肯定不这样。

——丁香:哎妈,这屋里说的啥呀,听得我耳根子都红了,走,咱俩先走吧……

——刘老根:看来也不能完全地反求诸己,也得适当地关注一下大环境和对象儿……

回答作者:倩Sur

朋友提示:在萨古鲁的修行体系中,通过其他身心、饮食、乃至灵魂上的训练,人完全可以以更“高效”的方式得到机能持续运转所必需的休息。

虽然我并不太相信普通人可以获得这些“更高效”的方式。


原回答

这句话读着别扭,最好的休息不就是睡眠吗?

我努力去理解后半句「不要试图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可能是下面的意思?

努力可以让人在很多方面有所提升,但生活中有些事情努力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对抗焦虑、比如“我要努力睡着 ”。

“对抗焦虑”这个说法本身就把焦虑放在了一个人的对立面,从而内心认为焦虑是不好的,因此需要把它从身体里清除出去。但多数人会出现“越努力,越焦虑”的状况。

睡眠亦是如此,每个人都经历过失眠,每当你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你都会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尽快入睡,但很多人即使数到了一千只羊也依然无法入睡。

想要缓解焦虑、想要尽快入睡,最好的方法不是努力,也不是与之对抗,而是不断的接纳自己,学会与这些不适和平共处,甚至可以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反而更有效。

不信你就试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2196391/answer/3219477825?utm_psn=1703420183924817920

回答作者:

有一句话叫:身心俱疲

神经科学家认为,心理状态的产生及变化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等,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几十年前,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C. Robert Cloninger提出过一个「三维人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把遗传基因、神经递质和人格特征联系起来,提出了能够预示个体对特定环境刺激的适应性反应模式的三个维度组:

1.猎奇性( novelty-seeking, NS) 与多巴胺( DA ) 神经递质有关,反映了行为的激活;

2.躲避伤害性( harm-avoidance, HA )与5-羟色胺( 5-HT ) 神经递质有关,反映了行为的抑制;

3.奖赏依赖性( reward -dependence, RD) , 与去甲肾上腺素( NE ) 神经递质有关,反映了行为的维持。外界环境中各类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化对人形成刺激,引发人体内相应的生化反应机制,使人产生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例如:当受到外界惊吓时,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从而产生恐惧、害怕的感觉;当获得成功时,人体内的5-羟色胺浓度升高,产生社交自信;当遇到新奇事物时,人体内的多巴胺浓度会相应升高,使人产生兴奋感和新奇感;当进入亲密的两性关系中时,人体内的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产生联合作用,进而产生「爱情」的感觉。

此外,也有科学研究表明,暴力攻击行为与神经递质之间也有关联:有研究者针对88例首次犯罪人群与40例健康人群同时进行了6种中枢神经递质的监测分析,比较其差异性后发现乙酰胆碱 (Ach) 、血清素 (5-HT) 、多巴胺 (DA) 均与暴力攻击行为的产生和抑制有关。

(图源psychologywizard.net)

除人体内自然分泌的物质之外,还有很多天然或合成的物质都可以作用于人的大脑作用机制,例如:咖啡因强化人的回忆机制;大麻会妨害人的短期记忆;巧克力中都含有的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苯氨基丙酸(phenylethylamine,PEA)可以活化某些受体,使人产生兴奋喜悦的感觉;海洛因、吗啡、可待因——可以针对大脑的某些区域作用,产生类似于脑啡肽和内啡肽的作用效果。

人类的本性会导致我们主动去寻求兴奋、刺激、愉悦的感觉。对于竞赛选手、游戏玩家、赌博投彩者等等,在他们获得胜利、成功后,正肾上腺素上和血清素升高,会使其收获快感;多巴胺的增加又会使其感到兴奋、对新奇地事物充满渴望。人们对健身和慢跑的热衷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运动到筋疲力尽时,大脑会分泌脑啡肽和内啡肽等化学物质,使人产生良好的感觉。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本身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无论外界环境温度怎样变化,人体体温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无论外界产生怎样剧烈的刺激,人体在强烈起伏波动之后总会趋于恢复平稳状态。

当人试图打破这种生理上的平衡调解机制,追求持续不断的快感,这就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损伤。没有人会因自己大脑分泌的内啡肽过量而死亡,但是每一年都有很多人因为吸食海洛因过量而死亡。长期使用毒品会抑制大脑自身多巴胺的分泌,甚至引起神经损害。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忙碌的生活过后,除了睡觉,也会有很多人会希望通过以娱乐的方式来获得快感、缓解疲劳、放松自我。而事实上,追求快乐的主观感受不仅十分耗费心神,而且最终往往会是徒劳,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

很多时候疲劳感本身就是一种脑部现象,即脑部的疲劳会优先于肉体上的疲劳,将「好累」的感觉带进你心里。

回到问题,我理解的萨古鲁说的:「人体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睡眠」,我想更多的还是指的心理层面的修炼,比如我之前写过的冥想、行禅等。

年轻人真的会去尝试冥想、颂钵这样的新型解压方式吗?

如果再更深一层,我想到了之前写的「多巴胺的戒断」。

多巴胺戒断

Huberman教授是斯坦福神经生物学系的终身教授,他曾做过一期关于多巴胺戒断的播客《Controlling Your Dopamine For Motivation, Focus & Satisfaction 》受益匪浅,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里面的几个观点:

我们追求的一些我们特别喜欢的东西,比如一块巧克力,我们会瞬间感受到欢愉。但很快,这种愉悦会被稍微强烈一些的痛苦所取代。苦难和欢愉紧密相关,这种平衡,是由多巴胺控制的。

当你参与某件事情或摄入某种物质以提高体内多巴胺水平时,就会有痛苦来自于后续多巴胺的相对缺乏。

我们体内的多巴胺不是持续分泌的,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的释放。不管是赌场、渣男,还是游戏等,都通过精心设计以操控你的多巴胺释放,使你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学习,锻炼,亲密关系等,当你体验到某种成功时,千万不要轻易让自己体验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即多巴胺水平的大幅提高,除非你愿意承担之后多巴胺水平崩溃的恶果(空虚寂寞冷)。

关于多巴胺戒断,Huberman教授提出过很多的解决方案,比如有意识的去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比如洗冷水澡……不管是Huberman教授提到的解决方案,还是萨古鲁提到的休息,如果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本质上都是减少多巴胺对我们人生的操控。

相关推荐精选ASMR
发表评论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表情包

你还可以输入 270 个字符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 © 2025助眠 All Rights Reserved. www.zhumianla.com
登录